【登录】 【注册】 我的订单| 会员中心|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交互专区 > 精彩文章

纳入民生看体育

         前些时候,国家体育总局等8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意见。

说到大型体育场馆,老百姓难进,成了摆设;当家人难管,成了包袱。当初兴建时,以现代科技手段直取国际先进水平,唯恐落于人后。如今望而兴叹,越用越赔钱,不用也赔钱。建造体育场馆是件大事。1959年创办全运会,北京落成8万人的工人体育场。随后20多年里办了4届全运会,京沪两地并未增添一座大型体育场。但从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起,几乎每届全运会必建一座超大体量的体育场。全国现有6万人以上体育场20多座,不知有多少国家会为此瞠目。

体育不都是大型或正规场馆里才有的事情。读韩国总统朴槿惠自传,写到当年搬家住进青瓦台,看到宽阔的庭院,年幼的弟弟兴奋地表演起踢球的动作:“哇,这里可以带朋友来赛跑呢!”他唯一的玩具就是一只足球,而朴槿惠最得意的则是自己跳皮筋、丢沙包的水平足可以成为小区里的孩子王。

把体育当成什么来看待,曾经是没有争议的话题。随着时代进程,人们的体育态度发生了变化。发展竞技体育,为国争光,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主导。再往后,大众的体质健康被视为更重要的体育目的。于是,体育场馆的功能、管理、效益摆上桌面,同时,遏止青少年体质一再下降已经刻不容缓。调查结果表明,有些地方开放学校操场,但群众健身并不是非去那里不可,因为社区就有条件锻炼身体。也有的地方孩子们难得有块空间嬉戏,只靠体育课无法满足强身健体的需求,何况体育课的科学性也待改进提高。为此,《新体育》牵头尝试青少年科学锻炼素养实验项目和新型评估体系,得到政府主管部门、专家、师生、家长和媒体通力合作。

一个体育大国,应该有承办顶级赛事的标准设施和一流场馆,也有海量的健身去处遍布城乡;有精英在国际赛场上昂首竞争,也有黎民百姓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体育习惯。政府提供体育公共服务,惠及全民,观赏精彩比赛,参与丰富活动,基本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如此方为小康,民生质量才算达标。我们的日子还没有这么好,没有这么开心,要做的事情多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