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交互专区 >
话题讨论
留守还是留洋
谈到支持女足,王霜有个说法:“等你们支持女足的角度不再是为了讽刺男足,等你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国家队球员,还有在俱乐部踢球的其他球员,中国女足才会真正强大。”她在四年前到法甲巴黎圣日耳曼踢球时的感言依然发人深省。在女足世界杯年,我们应该深入地了解本土女足联赛。
本土联赛现状
中国的女足联赛有女超和女甲这两级。第三级别的女乙联赛今年增加至30支队伍,但那是以大学的学生军为主。
2023赛季,女足超级联赛恢复了主客场制,增加到12支队伍,共进行22轮比赛。女甲联赛仍采取赛会制,12支球队计划分四阶段完成双循环赛。本赛季,女超联赛的第12名直接降级,第11名将与女甲第二名进行附加赛,胜者参加下赛季的女超联赛。
除了顶级联赛恢复主客场、三级联赛得到完善和扩容,女超联赛的“吸金能力”也有所提升。借着中国女足2022年重夺亚洲杯冠军的机会,女超联赛吸引了不少赞助商。除了冠名赞助联赛外,也给俱乐部提供装备等。
女超联赛整体包装和运营都有了实质性提升。中国足协推出女足社交媒体账号,覆盖到三级联赛的报道和传播。女超联赛得到全场次的转播和覆盖。尽管在报道的内容和质量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平心而论,在近几年有一定资金支持后,看得出女超联赛的宣传和推广没少花力气。
不过,球迷想去现场支持女超联赛依然不易。许多球队的主场设在偏远地区,路途遥远且不易抵达;还有一些比赛场次安排在周中的白天。此外,购买球票也是一大难题。目前,12支女超队伍中只有永川茶山竹海女足和陕西志丹女足售票,其余球队都不公开售票。像北京女足、杭州女足等球队尚有免费渠道可以领取门票,欢迎观众入场,但武汉车谷江大女足、上海农商银行女足等球星云集的强队,出于安保等原因拒绝对外开放,把公众挡在了比赛之外。除了少数内部票,普通球迷没有开放的渠道获得球票入场。自女超开幕后,几乎每轮比赛都有球迷在社交网络上询问购票渠道。也有不少球迷千里百里去支持主队,却因为比赛不开放,吃了闭门羹。
借着中国女足近两年的高人气,新赛季女超联赛的上座率并不低。对外开放的北京队、永川茶山竹海、陕西志丹、长春大众卓越的主场上座率都能达到数千人,甚至五千多人,球迷热情并不逊色于近邻日本新创办的女足WE职业联赛。
遗憾的是由于绝大多数俱乐部没有主动运营的意识,不愿意更好地承担经营责任,中国女足在联赛层面未能抓住球迷,打实基础。与其不断找媒体“诉苦哭穷”,俱乐部其实有很多的办法打造品牌、扩大影响力,甚至增加营收,关键是肯不肯做。
竞技水平是核心
比起硬件条件的缺失,国内女足联赛在竞技水平上的下滑才是最令人忧心的。
女超联赛在2015-2019年期间,曾一度跟随中超联赛的步伐进入金元时代。前长春女足主帅在2020年接受采访时就透露,女超联赛各队此前每年投入曾达2000万元以上,个别队伍达到了4000万元,单场奖金高达100万元。这样的巨额投资一度为女超联赛带来了世界级的外教和外援,竞技水平也有了一定提高。当时,女超联赛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大连权健、江苏苏宁、上海永柏、北京北控、长春大众、天津城建等球队频频上演强强对话,观赏性十足。
相比雪莉、艾斯萨特、拉斐尔、德比亚娜、克里蒂斯安妮等世界级外援加盟,真正对女超联赛起到推动作用的是高水平的外教。尤其是江苏苏宁女足,引进了里昂女足的功勋教头热拉尔,把球队的整体水平提高了一个档次,也帮助了国内球员的成长。热拉尔离开后,其子杰斯林带队依然可圈可点,帮助江苏女足在首届亚冠联赛中取得了亚军。球队密集赛程下的轮换和出色的表现,都证明了一个高水平教练之于球队的重要性。
但随着疫情及金元足球的退去,不少曾豪掷千金的俱乐部解散,高水平的外教外援离开,当打之年的国家队队员陆续退役,女超联赛的水平日益降低。
金元足球是把双刃剑。它一度给女超联赛带来了繁荣,但如果只是赔本赚吆喝,终将导致反噬。一些球队未能逃脱解散的命运,更多球队出现了欠薪现象。
从2020年起,联赛的水平就呈现断崖式下降。曾执教长春大众卓越女足的刘友说:“现在攻防转换节奏的变化、比赛的激情、净时间和流畅性上都有欠缺。我们的联赛质量和日本女足联赛比,已出现明显的差距,和欧洲比,差距就更大了。”和刘友一样,不少圈内人早就对国内女足联赛的水平表达了担忧。但这种预测性的担忧未能阻止女超联赛水平进一步下滑。
武汉车谷江大女足豪取联赛三连冠,背后是国内其他俱乐部竞争力匮乏。由于财力雄厚,武汉女足每年都把实力超群的国家队队员引入阵中,给予数百万元的薪资,几乎是以全国家队班底来应对国内比赛,甚至替补席上坐着的也是国家队球员。再加上球队阵容中拥有特姆瓦等个人能力出众的外援,武汉队在国内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在缺乏竞争的环境中,武汉队球员们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动力。从中国女足与欧洲俱乐部的热身赛中可清晰地看到,国内球员在比赛的节奏和对抗上,已被欧洲女足远远甩在了身后。
球员自身的观点也能印证这一点。张琳艳是少数坚持要留洋的球员之一。她在2022年上半年帮助武汉女足领跑半程后,加盟瑞士草蜢女足。许多人诟病瑞士女足联赛水平太差,称张琳艳是“技术扶贫”,但她不这么认为。张琳艳说:“瑞士联赛的节奏很快,对抗性也很强,每场比赛下来都很累,有时候都累抽筋了。”这种体验是在国内的女足赛场不曾有过的。她在这大半年的留洋生涯中,切实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
与国外女足联赛相比,中国女超联赛近几年的发展是断档的。联赛三冠王武汉车谷江大女足的平均年龄已超过30岁,吃着前几年的“老本”,依然能纵横国内赛场。不少队伍则清一色是刚进入成年队的年轻球员,在比赛能力上还有着很大差距。
在欧美相对成熟的女足联赛中,近几年新人不断涌现,靠实力逐渐成为主力,挤掉老队员的位置。这种良性的竞争保证了联赛水平逐步提高,为各自的国家队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反观中国女足,近几年能够从联赛中脱颖而出、在国家队崭露头角的球员很少。一些联赛中表现突出的球员入选国家队后,在比赛中显现出相当大的差距,还不足以胜任国家队的比赛任务。
联赛与留洋双管齐下
在目前的环境中,是否留洋成为摆在很多女足球员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此前,中国足协和国字号队伍在留洋方面的政策倾斜,让球员们少了很多后顾之忧。但中国女足在国际上竞争力下降,让她们难以被实力更好的联赛和俱乐部所看中。球员自身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不主动,以及女足经纪人水准的业余,都让中国球员难以像日韩球员一样真正融入国外主流的足球世界中。
留洋始终是球员个人的职业选择,不应该是“为了提高国家队实力”而推出的“规定”。中国女足留洋球员们在海外的境遇各不相同,能够勇敢跳出舒适圈,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在赵瑜洁、涂琳俪、沈梦雨、沈梦露这些尚未被国家队真正吸纳和重视的年轻一代球员身上,有着前辈们缺乏的独立与自主,以及与世界接轨的勇气与决心。她们的留洋道路几乎全靠自己,背后没有庞大的保障体系。她们独自经历过种种困难后仍在坚持,反而在语言、文化上融入得更好,在海外闯出了一片天,展现出了年轻一代的风采。她们身上拥有的珍贵品质,或许正是中国女足目前所缺乏的。
把球员“送出去”并不意味着放弃本土联赛。对于绝大多数没有条件留洋或是不愿意出国踢球的球员而言,本土联赛才是她们成长的土壤,也是女足运动在中国的根基。
培养优秀的教练是女超联赛目前的当务之急。中国香港少帅陈婉婷能率领江苏女足青年军拿到联赛亚军,前日本女足国家队主帅高仓麻子加盟后,让上海女足焕然一新。相比一些连职业级证书都没有的女超教头,这两名女帅在球队备战、技战术分析上展现出了更高的职业素养,让联赛有了新的看点和竞争力,也体现了一名优秀教练的重要性。
人们讨论中国女足时,言必称情怀,真正缺乏的其实是专业素质。毕竟,足球的竞技水平才是吸引人们关注的核心。
作者:蓝青
来源:《新体育》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