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交互专区 >
话题讨论
北京冬奥会 中国冰雪运动分水岭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唯一如期举办的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北京2022年冬奥会圆满落幕。迎客松和惜别柳的交替、立春和雨水的转合、雪花和中国结的变换,还有期待和依恋的传递……无数令人难忘的场景,连同运动员们通过自己的卓越表演创造的精彩画面和非凡业绩,注定将使北京2022年冬奥会成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和世界冬季运动历史上一个里程碑。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说 :冬奥会从此可以分为北京2022之前和北京2022之后。
从国际奥委会视角看北京冬奥会
国际奥委会一直声称自己是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领导者,也多次强调要把奥运会打造成世界首要赛事。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奥委会的官网目前对奥运会采取的是一个包含奥运会和冬奥会在内的全称概念,其主题句直译为“现代奥运会是世界上最首要的综合性体育赛事”。当然,与奥运会目前基本可以达成所有206个奥委会和1个难民奥林匹克代表队参加相比,冬奥会的参赛规模依然有限。北京2022年冬奥会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有91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参赛,其中19个代表团只有1名运动员。最终21个代表团获得金牌,29个代表团有奖牌入账,前者不足1/4,后者不到1/3,这些都不能算是国际奥委会期望的圆满数据。不能不说,这是冬季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自身局限导致的,也是冬奥会今后继续发展和壮大繁荣的基石。
撇开与强势且历史更为悠久的奥运会的比较,北京冬奥会还是取得了很多令人惊喜的进步。一是女性运动员的比例达到历史上最高的45%,比上届平昌冬奥会的42%和索契2010年冬奥会的40%相比,都是一个进步。厄瓜多尔、科索沃、马来西亚首次有女运动员参加冬奥会。二是比赛项目达到空前的109个小项,接近奥运会的1/3,海地和沙特阿拉伯首次参加冬奥会,新西兰首次获得冬奥会金牌。三是赛事传播效果空前,国际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制作超过6000小时公用信号,该机构首席执行官雅尼斯宣称,北京冬奥会的收视率在全世界和多个国家的收视率都创造了史上第一。境外超过670家新闻机构参与报道。
当然,与本届冬奥会撞期的美国橄榄球超级碗决赛2月13日举行,其全美收视率达到近50%,商家为30 秒的广告支付了 700 万美元。这个数字也值得国际奥委会和全世界范围内体育从业人员深思 :国内日常联赛催生的民众注意力和关注度背后的巨量收入是如何实现的?世界范围内的冬季运动赛事或者冬奥会可以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如期举行的价值与意义
奥运会和冬奥会是世界大型体育赛事的定盘星,其他单项的世界锦标赛或世界杯赛和其他层次的综合性体育赛事往往随着这两项赛事的举办时间而相应调整。如多数项目的世界锦标赛都不在奥运会或冬奥会的逢双年举办。甚至一些世界流行的职业赛事,也把暑期这个可以吸引大批学生观赏赛事的黄金期腾出来。
北京2022年冬奥会对于世界体育的意义重大。其最基本的意义在于,除去少数已经因疫情调整的大赛以外,多数世界大型体育赛事可以也如期而不是胆颤心惊地一再延迟了。这是世界体育界对新冠肺炎疫情有力抗击和有效回应的积极态度和强大意志力的体现。2021年的东京2020奥运会延期一年举办,也在疫情扩散的环境下勉力举办,但疫情防控还是有一些差错和疏忽,一度造成东京的感染人数激增。北京2022年冬奥会采取的闭环管理措施,既有力保障了闭环内冬奥会利益相关者的安全和赛事的顺畅进行,又没有对整个城市和赛区居民的防疫带来任何不利影响。而赛场观众的定向组织也使赛场氛围基本未受影响,使赛事现场氛围和传播效果均实现了常态化。
在确保赛事安全这一前提的基础上,国际上一般从三个方面评价一项赛事。
一是赛事本身的组织管理水平,包括场地设施优良,赛程安排合理,赛事运行顺畅,基本没有人为的中断和意外事故发生。多个项目的优秀运动员取得好成绩,比往届赛事打破更多的奥运纪录或世界纪录,运动员和教练员们对赛事的组织管理满意度高。如北京速滑馆就打破了10次以上的冬奥会纪录或世界纪录,赢得参赛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国际单项协会主席的普遍赞誉。国际奥委会在开赛几天以后就取消了原定每天早晨召开的国际奥委会与冬奥组委的协调会议,可见赛事运行之顺畅超乎想象。
二是赛事的服务保障。这届冬奥会在疫情条件下闭环管理的环境中举办,体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和非常到位的餐饮、交通、住宿、医疗等各方面的服务。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2月19日的国际奥委会第139次全会上说 :“中国人民给我们温暖、能量、好客与支持”,国际奥委会的奥运会部执行主任杜比甚至借运动员的话说,这是天堂一般的待遇,更多的运动员甚至说舍不得离开。还有些运动员以前没有来过中国,甚至没有出过国,这次都被北京冬奥会的周到和贴心服务彻底震撼了。可以说,中国人的热诚、好客、温暖给了外国参赛代表团各类人员难忘的印象。
北京冬奥会的科技助力也令人印象深刻。可再生的电力二氧化碳冷却系统用于四个场馆、机器人做饭和送餐、雪场用水回收、张家口风力绿电使用,以及整个赛事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倡议都是“绿色办奥”的鲜明例证。北京2022年冬奥会成为一届完全碳中和的赛事,这无疑是中国人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一次特殊贡献。
三是赛事本身得到的关注度和好评度。国际奥会的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雅尼斯在冬奥会中段就提出本届冬奥会的收视数据良好。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还有些国家甚至实现了比以往翻三倍的史上最好收视数据,通过各种自媒体、融媒体和社群关注的数据更加难以计量。这些都充分说明北京冬奥会得到了全球范围内非常高的关注度。可以这样说,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世界人民、国际体育大家庭和全球奥林匹克社群奉献了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
“双奥之城”的地位与遗产传承
国际奥林匹克历史上,先后由雅典、巴黎、伦敦、洛杉矶举办过两次以上奥运会,其中伦敦已经举办三次奥运会,巴黎和洛杉矶将在2024、2028年分别完成三次举办奥运会的壮举。而冬奥会的举办城市中,圣莫里茨、普莱西德湖、因斯布鲁克都是两次举办冬奥会的佼佼者。德国的慕尼黑曾经申办过2018年冬奥会,甚至有意申办2022年冬奥会,最后分别没有成功和决定放弃,错失了成为奥林匹克历史上首个“双奥之城”的机缘。北京成为历史上最幸运也最幸福的“奥林匹克城市”——“双奥之城”。这个历史意义,其实还可以有更多的延展,如:北京是历史上举办冬奥会的城市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间隔时间最短举办两次奥运赛事的城市。从世界范围来延展,24届冬奥会在欧洲14届、北美洲6届、东亚4届,北京冬奥会标志着世界冬季运动的第三个新极点——东亚极点正式形成,为世界范围内冬季运动新增了一个颇有潜力的热点区域,一个16亿以上人口的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区域。
近30年来,世界上处于前七大经济体的国家,几乎都完成了奥运会、冬奥会和世界杯三大赛事的大满贯,包括美国、德国、日本、法国乃至当时处于世界前七大经济体现在经济滑坡的意大利和巴西。英国由于气候条件等因素,一直没法举办冬奥会。我国作为后发的现代化国家,此次实现了奥运会和冬奥会的“双冠”,充分体现了我国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热忱和真诚拥抱。下一步举办世界杯足球赛,只是时机问题。借助世界大型赛事促进自身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共同信念和集体选择。
2001年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同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启了出口拉动的序幕,使中国经济快速增长。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之时,世界面临经济危机,中国加大了投资力度。2015年申办冬奥会成功到2022年中国举办冬奥会,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成为共识和国策。中国20余年来的发展,不期然地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征程相契合。2014年就开始启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和目前将要实施的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规划,鲜活而切实地体现了中国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实现自身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一条时速350公里的京张高铁连同环保、产业、旅游、体育、文化等产业链条的匹配,正在铺展一条冬奥会与京津冀区域长期共赢、合作发展的金光大道。
国际奥委会官方网站显示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中就有一大串喜人的数据:2020-2021雪季中国冰雪旅游消费3900亿元;截至2020年底就有1200块冰场和超过800个雪场在中国运营;张家口到2019年吸引了8600万游客,收入1000亿元,比往年增长20%以上;延庆2019年吸引了1700万游客,收入10亿元,比往年增长6%。北京冬奥会以后,延庆小海坨山附近的村民成为滑雪教练员和旅游公司职员将不再新奇,张家口和崇礼的市民成为冰雪产业从业者会是大比例,而北京市民前往周边和河北的雪场滑雪也会是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选择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上徜徉一番,也可能会成为一种时髦的旅游路线选择。
中国冰雪运动今后的方向
本届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成绩优异,在多个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和跃迁,这是可喜可贺的。我国的9块金牌有5块来自雪上项目,这与此前13金仅有韩晓鹏1金来自雪上项目有石破天惊的意义。虽不能说我们扭转了“冰强雪弱”的局面,至少是大有改观。我国的15块奖牌除了短道速滑2金1银1铜以外,还有高亭宇的速滑500米和闫文港的个人钢架雪车项目是个突破,谷爱玲的2金1银和苏翊鸣的1金1银还是更大更新的突破。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进步和突破还是值得细思量的,我们的成绩还没有到可以稳步提升的地步。
一是奥运会或冬奥会的成绩之争其实是不对等的竞争,换言之不是两个代表团之间的一对一竞争,因此不能说哪一家金牌或奖牌多于对方,就说明冬季项目的竞技水平比对方高。理由很简单,你比对方弱的项目,可能由于还有更强的对手在,对方也没有夺牌,但如果两两相较,你就不是对手。所以不能因为我们金牌总数冬奥会第三,就认为我们是世界第三冰雪竞技强国。比如俄罗斯奥委会本届冬奥会获得6金12银14铜共32枚奖牌,我们金牌数比对方多3块,但不能说我们的冬季项目竞技实力强于对方。
二是奥运会或冬奥会的项目取舍本身也是有明确的选择性的,最近奥运会和冬奥会东道主扩项的自主性显著增强,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东道主成绩好也不奇怪。加拿大都灵冬奥会7金,四年后作为东道主获得14金,列世界第一。俄罗斯在温哥华冬奥会才3金,四年后作为东道主获得11金,列世界第一。这两个因为东道主实现金牌总数登顶的国家,后续排名下滑,但奖牌总数依然不少,体现了东道主效应和冰雪传统的威力。
第三,近几届冬奥会小项扩张比较多,从2010到2022年四届冬奥会,小项从86—98—102—109。计算一个代表团的金牌总数不如考虑自己金牌或奖牌数占总金牌或奖牌总数的比例,这样才合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我们在东京2020奥运会的38金看成是境外参赛最好成绩,有点牵强。因为伦敦2012年奥运会才302块金牌,东京2020奥运会则有340块金牌(男子跳高并列),后者的38金能与前者相提并论吗?这次我们作为东道主获得9金,当然可喜可贺,也是巨大进步,尤其与上届的1金相比。但要看到 :我们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 夺 得5金2银4铜,金牌占比5.81%,奖 牌 占比4.26%,本届是金牌占比8.26%,奖牌占比4.59%。奖牌总数进步很小。更重要的是,此次作为东道主,我们的奖牌数排名是第11名,不如12年前温哥华冬奥会的第8名。
而从世界范围看,挪威、德国、荷兰获得16、12、8块金牌,显示了强劲实力,挪威更是实现了冬奥会历史上金牌总数的创纪录数据——16金。这三个代表团在越野滑雪、雪橇和雪车、速滑和短道速滑项目上的长期的大面积优势,必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稳定的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
还要注意,我们虽然整体上有进步,但过去的强项短道速滑表现一般,后继乏人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和花样滑冰靠老将夺金,下届冬奥会的不确定性增加。这些都是不可不察的隐忧。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北京冬奥会的全过程都非常关注中国冰雪运动的群众性参与问题。他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前一天的国际奥委会第139次全会上就提及 :我认为北京冬奥会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和准备工作的最重要成就,就是超过3亿人在奥运会的筹备过程当中参与了冬季运动。因此,我们可以说,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冬季运动之国。
笔者特地了解了国际体育界对中国“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一承诺及其实现的相关英文表示,发现基本采用的是introduce、engaging、engagement之类的词汇,没有见到play之类和他们通常意义上的参与体育运动的相类似表述。而我国有关部门的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恐怕也不能与一般意义上的冰雪运动人口相提并论。那种在标准冰场和雪场消费和锻炼的人口数据,与观赏冰灯、在湖面上坐冰车、在室内雪场里嬉雪的人口是不一样的。换言之,我们不能苛求有关统计部门去严格区分这些不同人口,但冰雪运动产业内的从业人员都深知,要让冰雪运动和冰雪消费成为生活方式,我们依然任重道远。欧洲的瑞士和奥地利这类国家冰雪运动渗透率超过30%和美国、日本这类国家冰雪人口占比10%左右,这些数据仍是我们需要赶超的,也是我们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今后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机遇。
在与诸多国内冰雪行业从业者的沟通中,笔者深切地感到他们身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大多期望通过北京冬奥会形成的“冰雪进校园”“百万青少年上冰雪”这类的活动得到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可持续的资源投入,而2000多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和几百所奥林匹克示范校能否在冬奥会以后继续得到有关部门和学校不断线地关切和助力,也是很多冰雪培训企业的担忧。更多的冰雪装备生产企业则关注国家在科技投入和政策加持上能有更大力度,解决中国冰雪装备的技术瓶颈。大量的冰场、雪场企业关切的是水电气热价格的优惠能否持续或加大力度,保险、税收、财政和金融领域的政策会有怎样的变动?所有这些,都不可能通过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而自动发生,更不可能都朝着有利于行业利益相关者期望的方向自然出现。因此,这是一个需要更长时期耐心和更多精力投入的事业。而且,这个过程中出现曲折甚至反复也是不可避免的。1998年成功举办长野冬奥会的日本就经历过高峰期超过800个雪场,而现在只有半数左右雪场开业的尴尬。
让滑冰、滑雪成为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不是一件易事。如果没有这种生活方式的确立,想要实现冰场和雪场的大生意,显然也是不现实的。体育产业,尤其是冰雪产业,何时能实现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恩格尔系数方面的跃迁,就有可能变成一项大产业。这是世界的普遍规律,也是很可能迅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可能经历的路径。到2025年使冰雪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0亿元,这是一直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可以许给广大冰雪产业人的一个数字,一个应该不算高不可攀的数据。
从冰雪竞技水平提高的层面看,笔者始终以为,与奥运会的很多项目存在着竞争优势的差异化选择战略一样,我国参与冬奥会也存在着类似的竞争优势。本届冬奥会大放异彩的谷爱凌和苏翊鸣作为两个成功的个案,固然有个人天赋、家庭支持、企业扶持、体育部门加持,但并不是所谓的青少年冰雪人口的基数自然催生的结果。这种天才选手,恐怕不是所谓的运动式的“跨项选材“战略和措施可以发现和训练出来的。从长远来看,扩大冰雪运动人口当然是一条基础的、有益的道路,这条路我们应该借助本届冬奥会的契机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但从备战冬奥会的层面上看,我们还得舍弃“全项目参赛”的思维,集中精力抓好传统优势项目——短道速滑、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的选材,在此基础上理顺训练资源和教练员、管理部门(特别是协会和项目管理中心)、相关企业之间的关系,真正把优势项目的优势发挥出来。至于“跨项选材”,也可以在精准分析、精细判断和精确定位的思想指导下适当缩小范围,提高选材和成才的效率和效益。
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寄望四年后的米兰-科尔蒂纳2026年冬奥会上看到中国体育代表团超越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时的成绩和排名。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笔者对中国冰雪运动发展之路进行深思熟虑之后的肺腑之言!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本届冬奥会开幕前和闭幕式中,先后把中国称为冰雪运动之国和冰雪运动大国,这是一种善意的肯定和鼓励。我们必须放眼世界、认清现实、脚踏实地、稳步推进,蹄疾步稳,方能借助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奇迹,实现中国冰雪运动的跃迁和升华。
作者:温州大学教授、奥林匹克学者 易剑东
来源:《新体育》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