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交互专区 >
话题讨论
冬奥志愿者 始于梦想 忠于使命
北京冬奥会冰雪之花的绽放,离不开志愿者的辛勤付出。他们都是“双奥之城”背后的无名英雄,也是当代中国青年精神风貌的最佳诠释者。
今年1月中下旬,为北京冬奥会服务的高校志愿者相继启程,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他们当中很多人第一次在没有亲人陪伴的情况下度过春节,但在奥运村大家庭跨年的意义格外不同。在这里,他们将自己的所学用于实践,既锻炼了自己,也用自己的努力提升着冬奥会的品质。
徐雅纯 身兼数职 游刃有余
1月4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史博士生徐雅纯开始了在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的志愿服务工作。她是最早上岗的冬奥会志愿者之一,工作岗位属于财务领域,主要负责各国电视转播商工作间的设备和办公用品的租用、维护以及咨询服务。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她在这里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国外转播商入驻主媒体中心期间,会收到一套收费卡目录,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订购或租用设备和办公用品,大到桌椅板凳,小到打印机、上网宽带账号等,我们会一一登记并帮他们配齐。此外,设备维护以及赛后退租手续等也都在我们的服务范围之内。”徐雅纯说,这项工作比较繁琐,需要特别细心,“每天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媒体打交道是很有挑战性,也很有意思的事情。有的媒体提出的诉求非常精细,为了一个小问题会发来一封长邮件,并在其中的重要部分做标注,为他们服务只能更细致,更耐心。也有的媒体风格大不一样,发来的需求邮件言简意赅,直奔主题,我们直接去准备就可以了。志愿者做这项工作也是一个了解世界的好机会。”
能够在岗位上迅速上手,徐雅纯表示这跟她上岗前接受的志愿者综合素质培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冬奥知识的培训中有冰雪运动项目、冬奥场馆以及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人文、地理、历史、自然风光的介绍,非常详实而且有趣,为我们与冬奥媒体交流提供了知识储备。再如日常急救知识的培训中,有专门介绍三四级冻伤紧急处理方法,我们之前从未接触过,俗话说‘艺不压身’,我们学会之后有备无患。礼仪、英语口语培训的实用性就更强了。由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大部分志愿者都要在闭环中工作、生活3个月,学校特意为我们安排了心理学讲座,教授各种心理疏导的方法,帮助大家顺利完成冬奥志愿服务任务。”
徐雅纯和伙伴们还要为媒体记者提供路线指引服务。她所在的工作团队有个对外接待的值班台,经常有记者过来询问某个媒体工作间或者卫生间、医务室的位置,提供指引服务也成了他们的工作内容之一。为此,他们记下场馆布局和各种设施的位置。徐雅纯说 :“对每个角落都了解才能做到有问必答。即使有些问题我们无法解答,至少可以告诉对方去哪里询问。我们特意打印了场馆地图,随时提供给需要帮助的人。”
志愿服务在徐雅纯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大学本科时起她就乐于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最近,她正准备参加为患癌儿童提供假发的“金丝带”活动,冬奥会结束后,她要把留了几年的长发寄过去,献一份爱心。
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冬奥会赛会志愿者的一名班长,徐雅纯每天除了完成本岗位的工作之外,还要做工作简报,汇集、上传大家的工作照片及文字信息等,有时还协助带队老师发放志愿者保障物资。尽管每天忙忙碌碌,但她感觉很充实,在冬奥志愿服务中做的每一件事,她都觉得特别有意义。
沐晨雨 防护服挡不住热情
北京农学院文法与城乡发展学院大二学生沐晨雨是首都机场注册中心的一名志愿者。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她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奥林匹克大家庭客人和工作人员的注册服务。
在国门前沿的岗位上,沐晨雨每天身着厚重的防护服上岗。穿脱防护服成为她们上岗前面临的第一项挑战,经过无数次穿脱训练,沐晨雨可以迅速完成“变装”,从样貌清秀的小姑娘变身为胖嘟嘟的“大白”。她说 :“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我真正体会到医护工作者战斗在防疫一线的艰辛和不易。”
1月22日凌晨4点半,沐晨雨和伙伴们迎来了上岗后的第一批奥林匹克大家庭客人。她笑着说 :“当时心里既激动又紧张,穿防护服的时候都有点不顺畅了。”当她和伙伴依次落位之后,一批批外国朋友从扶梯走进首都机场注册中心大厅。她回忆道 :“我接待的第一个外国朋友来自日本,他身着黑色西装,背着日本队的运动背包。因为上岗前提前查看了航班信息,我知道日本客人会在这个时间抵达。”
隔着防护服,外国朋友看不清沐晨雨的表情,但她仍全程保持微笑,并用练习了许久的日语向客人发出了问候。“听到我说‘先生,你好’之后,他一下子睁大了眼睛,有些惊讶地把注册卡和护照递给了我。我仔细核对信息后,点击激活并给他配上了注册卡带。客人临走时挥着手,用不太标准的中文说了句“谢谢你”。沐晨雨感到很开心,“当时我就想,他在那短短的时间内一定感受到了来自志愿者、来自中国的热情。”
成为一名北京冬奥会赛会志愿者,圆了沐晨雨的梦想。她的家乡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为了服务好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她早就做好春节无法陪伴家人的准备。沐晨雨说 :“能在首都机场的工作岗位上以这样特殊而有意义的方式度过春节,是最好的纪念。”
宋静雨 驻馆一年多
宋静雨是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在张家口赛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担任医疗协调员,协助医疗经理统筹协调场馆医疗保障工作。从储备志愿者到最终入选赛会志愿者,她已经在场馆驻扎一年多,测试赛时每天连续工作15个小时。在一天天的“打磨”中,宋静雨日渐成长,也对志愿者工作有了更深的体会。
“比赛之前,我们要制订、编写医疗保障方案,在场馆里反复演练救治的场景。”宋静雨介绍道,每当有测试赛或有运动员训练时,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的医疗志愿者就要承担起医疗事件管理、医疗团队运营、突发事件协调、现场英文翻译、后勤保障等一系列工作,各就各位,各司其职。
提起刚刚到岗时的情景,宋静雨记忆犹新,“当时这里落成不久,医疗保障资料基本是空白的。我们工作团队人也不齐,我和医疗经理查阅文书,一字一句地编写,逐渐建立起医疗资料库。”虽然那段时光有些辛苦,但她觉得很充实。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在2021年2月的测试赛和12月的洲际杯比赛期间,那里常常雪花飘飘,气温稳定在零下20℃左右。宋静雨说:“下雪天和低温让从宿舍到场馆的路程变得格外长,也增加了志愿服务工作的难度,但大家都努力克服了。到达场馆后,就要开晨会,根据当日赛事安排布置任务,开始全天的工作。”半个月连轴转,宋静雨瘦了一圈。
比赛期间,宋静雨不仅负责医疗保障,还要兼顾防疫。她说:“虽然工作中的挑战很多,但我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在和医学前辈、志愿者伙伴共事的这段时间里,看到他们勤恳工作,我很感动。正是在大家的坚持和配合之下,我们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如果说工作上的辛苦还不算什么的话,那么思乡之情就是最让宋静雨感到煎熬的事情了。去年除夕夜,她和伙伴们联欢时很开心,但当夜深人静,辗转反侧时,却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今年,北京冬奥会适逢春节期间开幕,宋静雨觉得自己已经适应了这种节奏。“这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会和大家一起克服困难,并肩作战,待春暖花开时再与家人团聚。”
李卓滢 与家人分享见闻
“2022年恰逢香港回归25周年,能够服务冬奥会是我的荣幸。”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有20万人次的城市志愿者参与北京758个站点的服务,来自香港的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三学生李卓滢就是其中的一员。
1月3日,李卓滢来到位于朝阳区三里屯的城市志愿者服务站,开始了第一天的志愿服务工作。“最让我激动的是当天与我们一起上岗的站长是花样滑冰前世界冠军佟健。上岗之前,我们接受了培训,包括使用应急包、学习冬奥宣传册以及熟悉线路等。”李卓滢说,佟健非常友善,在值班的过程中还给志愿者们介绍了许多花样滑冰的知识,让大家度过了快乐的半天时光。
“我们给路过的市民发放冬奥宣传册,三里屯人流量大,派发量也大。尤其是很多小朋友被我们的拍照道具吸引过来,我们便向孩子们和家长宣传冬奥知识,很受欢迎。”李卓滢所在站点的主要工作是提供语言翻译、线路指引、赛事信息告知等服务,介绍中国队冬奥参赛历史和本届冬奥会的夺金点等专业知识。他们5人一个班次,值守3小时,每人至少值4个班次,没有上限,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都乐在其中。
李卓滢在香港长大,来北京上学不仅让第一次见到了雪,还体会到冰雪运动的乐趣。她说 :“北京冬奥会是全世界的盛典,也是我第一次参与大型赛事的志愿服务,有纪念意义。为了做好一名城市志愿者,我提前查阅了很多冬奥项目、比赛信息资料,还亲自去体验了滑雪运动,感觉很开心。今年春节不能回香港与家人团聚,有些遗憾,但能跟很多小伙伴一起参与志愿服务,是另一种温暖。”
李卓滢正在读大三,还担任了中国传媒大学港澳台侨学生发展协会会长、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青年事务委员会联络部部长。被问到冬奥城市志愿者的经历是否会与在香港的亲友分享时,她笑着说 :“近期我与家人、亲友通话时,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北京冬奥会了。香港青年在京求学,有幸参与冬奥会志愿服务,实属荣幸。家人和朋友看了我的视频和图片,对祖国的繁荣感到十分自豪,也很羡慕我能在首都亲身经历和感受冬奥盛会。等我日后回家时,会把这些经历好好讲给他们听。”
作者:陶莽
来源:《新体育》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