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微观察
五堡孩子的足球梦
英语老师牵头 校园足球起步
五堡寄宿制学校建于1953年,曾三迁校址、八易校名。10年前,这所学校建成新校区,虽然是土场地,但学生们踢球的热情很高。当时已经年过40岁的英语教师张胜利了解到孩子们对足球活动的兴趣,深信带他们踢球也是立德树人的工作,对培养学生未来成才会有用。
2015年,张胜利到省里接受足球教练员培训。2016年起,五堡寄宿制学校连年代表涿鹿县参加张家口市联赛,均打进前五名。2019年五堡学区被评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2021年男队夺得市长杯赛冠军。去年涿鹿县小学生足球联赛,五堡男女队双双获得第三名。2023年,女足代表张家口市参加河北省夏令营。
五堡校园足球开展得红红火火,得到社会认可。早上看到校长更早就来到学校组织学生晨练,张胜利也全身心投入校园足球。他说 :“我也当过班主任,开展校园足球能得到家长理解和支持,周边有那么多人关心,不容易啊。五堡校园足球一定要坚持健康、快乐、自信,学生的文化学习绝不能放松,更不允许拿踢球当影响学习的借口。”
在这所学校,低年级每周5节体育课,高年级每周3节,其中一节开设足球课。学校成立了校长和带队教师牵头的足球特色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每天从晨练到课余时间,在操场上都能看到学生每人一球,参与率达到100%,真正体验到足球带来的快乐。学生们在球场上碰一下,都会互相点头微笑,不会生气,更不会打架,营造了浓厚的足球氛围。近视率和心理健康测试,有问题的学生很少。
体育也是社交 踢球建立自信
五堡寄宿制学校建有田径场和足球场,场地面积达6200平方米。2023年,县教体局帮助学校铺设了200米红色塑胶跑道,足球场铺上了绿色的人工草坪,还有两块篮球场和多张乒乓球台。乐园体育等社会机构为学校捐赠了低年级学生踢球用的围栏和足球,学校添置了球网、球鞋等训练竞赛器材设施。孩子们在球场上连跑带滚,好开心啊!
通过充实的足球活动,教孩子们掌握一定的足球技能,是校园足球得以持续开展、学生足球兴趣不断提高的重要环节,也使校园体育文化不断增强。学校各年级组建了班级足球队,每学年分年级打联赛。1至2年级进行“围栏足球”5人制比赛,3至6年级开展5人或8人制联赛。比赛帮助学生了解足球赛场的规则、礼仪和竞技精神。
五堡学区校长张建国说,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不是为了给所谓差学生找件事做,而是要让学习好的学生也来踢踢球,无论他们将来选择什么社会职业,都需要从小见世面,体育活动就是很好的社交方式。通过开展校园足球,也能为农村孩子拓宽人生出路。
家校联动育人 身心全面发展
42岁的杨振宇老师,当初学的是中文,喜欢体育,爱踢球,还有过自己的足球梦。8年前,他开始带着校篮球队训练,两年后改成了足球。他明白,孩子们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连心理素质也要培养磨练,未来才能圆梦。
杨振宇介绍说,五堡学校男女足都有梯队,这件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有凝聚力。农村孩子,家长只要求他们好好念书,学习出成绩,不怎么关心踢球的事情。前年正月初六,校长、老师到球队学生家里做家访,了解情况和想法,帮助学生家长改变认识。在县城读书的孩子放学后到社会上的俱乐部练球,是要交钱的。五堡学校的训练经费不用家长来出。
六年级女生张依然,品学兼优,曾随队夺得张家口市长杯赛季军,代表张家 口参加河北省足球锦标赛,学习成绩一直在全年级名列前茅。但是,这孩子是个不幸的孤儿,家里只有81岁的姥爷,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属于极端贫困。张家口市不只一所中学有意录取她暑假后进入初中继续学习和踢球,来自北京的爱心人士张洪斌承诺,为她提供从初中到大学毕业的学费和生活补贴。
体育不可或缺 五堡后来居上
五堡寄宿制学校是市长杯唯一派出男女两支队伍的农村学校。两个非体育专业的老师带着一群农村孩子,在没有校外培训机构参与情况下,不断实现历史突破。校队的队员必须学习好,爱足球,文明守纪。比赛期间,坚持每天晨读,饭后收拾餐具,打扫卫生,只有五堡的球队做得到。场上尊重裁判,场下不吵不闹,五堡的孩子们得到了好评。
张建国认为,常言说“跑不动怨路不平,就是不说自己不注意锻炼”,遇到问题,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从内部找到解决的办法。
不过,解决实际问题并不简单。五堡学校的球队在当地找不到对手,特别是女足,这种情况已经有好几年了。涿鹿县教育和体育局局长赵兴文说,在基层搞教育,做的是打基础的工作。我们将来的目标是把五堡这个足球特色学校办好,允许全县愿意踢球的孩子跨学区,到五堡学校上学,让孩子们会踢球,全面发展,并为孩子们打通更多的升学道路。目前,毕业后只能升入县里的5所中学,没有渠道送他们到市里更好的中学继续读书、踢球。近年来,五堡学校足球队参加市里比赛,先后有几十名学生被市里的中学看中和录取,有的学校甚至想把五堡的球队整个端走。像张依然这样的优秀学生,也许中学希望她能在比赛中为学校争光,其实她的学习成绩也很好啊。
从2009年全国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至今,已经过去了15年。涿鹿县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并非先行者,而是后来人。这里的校长和老师把领着孩子们踢球看作教育事业的不可或缺,看作立德树人的有效方式,红绿相间的运动场边,高高地竖立着一行大字──体智同长 阳光健康。
文 汪大昭
来源:《新体育》202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