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微观察
残运追梦人
全国残特奥会上,残疾人选手把顽强、自信、阳光的形象展示给了全国人民,激励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走进运动场,勇敢地面对生活。
李珩 大男孩的冠军梦
10月25日,特奥乒乓球场馆内,28岁的李珩身穿深蓝色队服,右手拿拍,接球的姿势干脆利落。比赛结束后,李珩和对手热情地握手、拥抱。他戴着黑框眼镜,在场下非常爱笑,看到他的人心里都是暖暖的。
“我很喜欢打乒乓球,平时训练一点都不觉得辛苦”,面对记者的提问,李珩总是认真地思考一两秒,一字一顿地说出答案。在教练蔡昭铭眼中,这些智力残疾的运动员无论年纪多大,都是“宝宝”,参加比赛是为了增进交流和互动,收获快乐和自信。
李珩有自己的想法,“我想拿冠军,我要加油!”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为了备战特奥会,广东队9月集结运动员,10月开始训练。特奥会倡导参与就是胜利,李珩和队友们希望尽自己的努力收获属于自己的奖牌,训练中从不偷懒。蔡昭铭拍了拍李珩的肩膀,笑着说 :“李珩最大的进步就是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他现在特别阳光,喜欢和人交流,是我们队里的小暖男。”得到鼓励,李珩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笑容愈发灿烂了。
蔡昭铭带着特奥运动员训练、比赛,像是一位慈祥的父亲。他说 :“我最担心的是他们的健康和安全问题。每天吃多吃少,有没有喝水,体温是否正常,都要时刻关注。从集训开始到现在,我没有睡过一个整觉。他们每个人的房卡都在我手里,每天睡到半夜,我都要挨个开门看看,说不准哪个孩子把被子踢掉了。西安的晚上比广东冷多了,万一感冒了,我可怎么和家长交代。”
在我国,乒乓球是普及率较高的特奥运动之一。我国首届特奥运动会于1987年3月在广东省深圳市举行。近几年,特奥乒乓球的参与人数、竞技水平等方面得到大幅提升。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本届特奥会参与人数有所上升。江磊是特奥乒乓球竞赛委员会技术代表、已经连续参加4届特奥乒乓球赛。他说 :“比赛对特奥运动普及和推广的效果显而易见。宝鸡市一位首次参与特奥会志愿服务的保育园老师告诉我们,回去后她会马上组织保育园的小朋友参与特奥乒乓球运动,说不定下次特奥会就可以见到她们的小运动员。”
在特奥赛场上,每天都有感人的故事。裁判员刚走下工作岗位,一个特奥运动员就走过来,摸着她的脸说:“奶奶,你的脸好凉啊!我给你暖和暖和吧!”说着,就把双手贴在裁判员的脸上。裁判员的双眼瞬间被泪水打湿了。这就是特奥运动的魅力,从不缺少温暖与爱。
李洋 追光女孩乘风起跳
残运会盲人跳绳30秒个人技术赛,一个女孩弯着腰,手持跳绳,严阵以待。“开始计时!”裁判员一声令下,女孩手中的跳绳飞舞,仿佛消失了一样。她的脚步轻快敏捷,速度快得让人不由地屏住呼吸,生怕少数了数。
“202个!”报数员公布数据的那一时刻,全场掌声雷动。这个女孩名叫李洋,她以每秒6.73个的神速一举拿下了本届残运会盲人跳绳30秒个人技术赛女子组单摇冠军,为辽宁队再添一枚金牌。
五年的努力,李洋用奋斗成就了今天的荣誉。她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一个普通家庭,从记事起眼中的世界就如同蒙了一层磨砂玻璃般模糊。但她特别爱笑,总是把快乐传递给身边的人。这个爱笑的姑娘十分懂事,在别人家的孩子还要爸爸妈妈喂饭穿衣的年纪,李洋已经学会了照顾自己。从4岁开始,她就自己穿衣吃饭,摔倒了从来不哭,爬起来接着摇摇摆摆地走。她说 :“我不想给别人添麻烦,只要自己能做的,我都想尽力做到最好。”
沈阳市盲校教师高聪是看着李洋长大的。她说 :“入队至今,她就没让我操过心。从12岁的小丫头到现在18岁的大姑娘,这孩子就是靠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走到了今天。”
2016年,为了应战全国盲人跳绳锦标赛,高聪一手组建了盲人跳绳队。“刚开始,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从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学习健全人跳绳高手的视频,一点点地摸索训练方法”。当时的李洋表现并不拔尖,接连参加几次比赛都与冠军失之交臂,但她憋着一股劲儿,渴望用成绩证明自己。2021年,已经毕业的李洋得知有机会参加第十一届全国残运会,她主动放弃了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毅然选择归队,为自己也为家乡而战。
重返训练场,李洋开始疯狂地练习,常常主动要求提高训练难度。高聪说 :“经过几年的摸索,现在我们有一套成熟且科学的训练方法。竞速跳绳比的是手腕和弹跳的能力,我们会针对性地通过哑铃、俯卧撑、仰卧起坐等体能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李洋这孩子爆发力特别强,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别人做5到6组,她要求做8到9组。别人跑步5公里,她会悄悄多跑2公里。别人摇绳2000个,她会增加到3000甚至4000个。”
胜利偏爱敢拼的人。经历两个月的高强度封闭训练后,李洋站在了残运会赛场上。万众瞩目下,她迎着光乘风起跳,终于圆梦。
内蒙古聋人篮球 只为证明自己
聋人篮球开赛第三天,内蒙古首支聋人篮球队面对河北队毫不示弱。比赛第18分59秒,内蒙古队13号球员张利军巧妙躲过对方的封盖,扣篮成功。“漂亮!”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教师闫志光站起来,冲着队员们鼓掌示意,竖起大拇指鼓励队员们再接再厉。
为了迎战全国残运会,今年6月初,内蒙古自治区残联向各盟市残联发出了选拔人才的通知。经过反复筛选,24名候选运动员进入球队,开始为期4个月的封闭训练。队员年龄跨度大,最大的36岁,最小的刚刚过了18岁生日。大多数队员都是从零开始学习,即便有个别人会打球,动作也不规范。他们都是听力残疾人,沟通不畅的问题尤为突出。
闫志光是内蒙古首支聋人篮球队的教练,有多年执教经验。为了让队员们尽快提高体能、技术,他专门制定了一套严格、规范且科学的训练计划。球队每天训练4小时,包括热身跑步、拉伸练习、篮球基本功训练。队员们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虽然辛苦,但没有任何怨言。闫志光心疼队员,在大伙儿休息时,不失时机地传授一些篮球理论知识。他说:“我会尽量合理地安排训练时间,给他们休整的机会,又补充应该具备的常识,有助于他们更快地提高水平。”
球队没有手语助教,队长兰丁宇自告奋勇,除了兼任手语翻译,还主动照顾年纪小的队员。闫志光笑说 :“有了兰丁宇的帮忙,球队的凝聚力更强了。我的原则是任何问题绝不过夜,及时和队员交流沟通。兰丁宇还送给我三本手语学习教材,回去以后我要抓紧时间好好学习手语。”
受疫情影响,球队的实战训练比预期少了很多。闫志光说 :“有些技巧,只有上场才能体会到。这次参赛的成绩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把内蒙古聋人篮球的火种点燃了,相信这项运动今后在内蒙古的基层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藏地滚球小英雄
10月24日,在宝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特奥滚球女子8-11岁F02组个人决赛上,清脆的滚球撞击声传入耳间,西藏队索朗央吉和拉巴卓玛两位小运动员包揽冠亚军。
孩子们领到奖牌后合影留念,他们的教练土旦格桑送上了洁白的哈达。土旦格桑说,哈达代表吉祥如意,希望孩子们以后的生活都能吉祥如意。他介绍道 :“我们来自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两个孩子今年都是10岁,为参加这次特奥会已经训练了半年。他们训练刻苦,很听话,期待以后有更优异的表现。”那曲地广人稀,这次来到宝鸡比赛,孩子们每天都能见到很多人。大家对她们很热情,孩子们也很开心。
索朗央吉和拉巴卓玛同住一个房间,陕西队女教练史靖每天帮这两个小孩洗澡。适应场地那天,一个孩子因肚子不舒服导致队伍没和其他队一起出发。宝鸡市残联工作人员知道后,当天下午主动安排车辆带他们适应比赛场地。土旦格桑说 :“宝鸡天气很冷,但人心很热,我们感受到东道主的热情和对我们的无私帮助,也看到了民族团结、藏汉一家的祥和。”
特奥滚球项目裁判长、中国特奥滚球裁判委员会主任郭宝东介绍,滚球运动虽然肢体动作较少,但是需要运用策略和技巧,考验运动员的肌肉控制力和准确性,帮助运动员锻炼手眼协调和上肢动作控制能力,是一项安全、优雅的技巧性体育项目。他说 :“特奥运动员可以通过这项运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走向社会、融入社会。”
赵平 老骥伏枥
10月27日,乒乓球男子TT3级团体比赛中,黑龙江56岁老将赵平收获一枚金牌。这是赵平参加的第六届全国残运会,作为本届残运会黑龙江代表团年龄最大的运动员,赵平曾蝉联四届全国残运会乒乓球男子TT3级团体赛冠军,在伦敦、里约、东京三届残奥会上均获得乒乓球男子TT3级团体金牌。
1999年,赵平34岁,突如其来的车祸导致他高位截瘫。在家里进行康复的两年多时间里,赵平生活上尽量自理,希望少给家人增添负担。转机出现在2000年秋天,赵平看到悉尼残奥会上乒乓球运动员拼搏的身影,想到自己学生时期也学过乒乓球,决定当一名残疾人运动员。当真正开始练习乒乓球后,赵平才发现自己将这项运动想简单了。他说 :“站立打球和坐在轮椅上打球的感觉太不同了,就像让右撇子用左手打球一样,一切都要重新适应。在身体受限的情况下如何发力、如何击球、如何移动,我都要自己摸索。”
2002年,黑龙江省残运会开幕,第一次参赛的赵平在乒乓球男单比赛中获得第五名。虽然没有站上领奖台,但这次比赛坚定了他打乒乓球的想法。此后,赵平不断参赛,成绩也愈来愈突出。
自从打乒乓球后,赵平的身体、精神状态都好了太多。他说 :“不少高位截瘫的残疾人神经已经受损,如果不运动,成天在家里躺着坐着,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赵平希望通过残运会的舞台,展示残疾人自强、自立的一面,进而鼓励更多残疾人走出去,积极锻炼身体、融入社会。
在“知天命”的年纪,赵平依旧斗志昂扬,激情满满。作为此次残运会黑龙江代表团中年龄最大的运动员,他笑着说 :“以前运动员叫我‘哥’,现在都要喊我‘叔’了。我认为只要体能不滑坡,我就继续打。我想用自己的经历,激励所有的残疾朋友。”
作者:王敬泽
来源:《新体育》202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