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微访谈 >
艺术体操 美美与共
艺术体操 美美与共
16年前,艺术体操借北京奥运会的东风在国内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果。16年后,中国艺术体操希望在巴黎奥运会上用中国风再次闪耀世界,让这项运动的魅力经久不衰。
鲜衣如花,飘带胜雪,说起艺术体操,很多人的印象是身材高挑的女运动员身着亮丽的服饰,手持彩带等轻器械,伴随着悠扬的音乐表演展示。相比其它运动,艺术体操不比爆发力,它的魅力在于运动员根据评分规则的要求和所选音乐,设计和编排成套动作,将艺术具象成抛球、旋转、跳跃等竞技动作,给观众带来力与美的享受。2020东京奥运会上,中国队编排的《飞天月舞》和《天地英雄》极具民族特色。
根据竞赛特点和规则,艺术体操是奥运项目中审美性和技术性结合的运动之一。从1962年艺术体操成为独立的竞技项目至今,“地毯上的芭蕾”为世界体育史留下一幕幕经典。中国艺术体操最难忘的无疑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集体项目亚军。
进入巴黎奥运周期,尤其是2023年之后,中国艺术体操迎来上升期。中国队期待在巴黎取得新的突破,也希望更多人关注这项艺术创造与技术难度完美融合、极具美感的运动。
同根不同源
艺术体操是体操的分支,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比竞技体操晚了一个世纪。艺术体操的出现与20世纪初欧洲的教育改革、妇女运动有直接联系。在早期演变过程中,不少教育家、音乐家和舞蹈家都对艺术体操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从艺术体操与竞技体操的起源来看,截然不同的参与群体和性质目标形成两项运动日后的区别。艺术体操注重人体运动的自然性、韵律性、节奏感、空间感,竞技体操追求极致的平衡感和力量爆发。
20世纪50年代,艺术体操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在国际上已经有一定影响力,但仍是附属于竞技体操的一个团体项目。直到1956年,国际体联才将艺术体操从竞技体操比赛中分离,1962年成为独立的项目。
在国际上,艺术体操的取名有许多版本。我国目前所称的艺术体操源于俄文,因为这个项目最早是苏联人帮助引进中国,现在东欧许多国家也称之为艺术体操。在项目的发源地西欧,它被称为现代节奏体操,日本的叫法是新体操。国际体联使用的名称是韵律体操。
不管哪种说法,韵律、节奏、艺术的标签都为这个项目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当代的艺术体操表演在服装、器械、音乐和技术动作上有所创新,但运动本质与100多年前相比,没有太大变化,始终在追求一种躯体与自然、民族文化的审美共鸣。
中国之路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开始邀请国外的艺术体操队来华表演,聘请苏联专家指导教学,艺术体操在中国实现破冰。其中,北京体院是最早开展艺术体操教学的院校,培养了一大批专项人才。
北京体育大学教师樊铭和白梅是中国较早学习艺术体操的一批少年运动员,也是代表中国艺术体操走向世界的人。其中,樊铭是有几十年执法经历的国际级裁判,目前担任亚洲体操联合会艺术体操技委会委员,白梅是曾经执教艺术体操国家队17年的教练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两人在不同的岗位上见证了中国队集体项目的历史性突破,如今仍致力于艺术体操的奥运征途和大众推广。
艺术体操个人项目首次进入奥运会是1984年,那时中国引进这个项目不过几年时间,获取奥运会奖牌是遥不可及的目标。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作战,赛前仍没有多少人看好中国队。白梅在运动员时期参加过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退役后选择拿起教鞭。她说:“我当运动员时参加了奥运会,没有取得名次,希望在成为教练员以后,带领中国运动员站在奥运会的领奖台上。”
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注重空间感、身材曲线以及默契程度,每一届奥运会的国家队选手都要至少提前四年选拔,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场上职责没有唯一性,需要每项器械都精通。同时,团队还要根据每个奥运周期国际体联规则的变动展开编排,将民族元素融入配乐、服饰和动作技巧,需要提前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规划。因此,在奥运会上看到的各国艺术体操表演都是运动员、教练员、配乐师、道具师等长期积淀的作品。
2007年9月,北京奥运会资格赛在希腊帕特拉斯举行。虽然东道主有直通资格,但为了检验编排成果,中国队还是参与角逐。赛前,全队上下充满信心,训练时各国裁判都对中国队的状态给予高度评价,称赞她们有夺牌的实力。但到正式比赛时,真实的评分与裁判的最初印象有差距。中国队虽然按照成绩也能入围奥运会,却和预期相差甚远。
据白梅回忆,全队都陷入沉默。距北京奥运会还有不到一年,中国队来不及为此难过,经过和裁判组的沟通,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此后一段时间,中国队根据裁判的建议,完善编排,在三个月后的北京测试赛上获得单项第三,给队员们带来信心。北京奥运会上,这份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白梅说:“第二轮上场前,我让队员去热身,熟悉一下动作。她们对我说:‘白老师,您放心,我们已经在台下练过无数次,上场绝对不会失败。’那一刻,我突然感觉她们是我的依靠。”
带着这份从容的心态和多年训练的付出,中国艺术体操终于在北京圆梦,实现奖牌零的突破,也是迄今中国队的最好成绩。
经久不衰
每个奥运周期,艺术体操评分标准都会变动。樊铭说:“从东京奥运会之后的趋势看,国际体联对艺术性的关注明显提高,除了难度分和完成分,还单独设置了艺术分,并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评分标准。艺术体操评分体系鼓励各国将自己民族的文化特点纳入作品中,传递美美与共的文化力量。”
这种变化趋势还体现在竞技格局分布上,过去是俄罗斯一家独大,如今以色列、意大利、保加利亚、乌克兰和中国强势崛起。2020东京奥运会集体项目冠军被保加利亚摘得,以色列运动员阿什兰在个人全能项目上折桂,可以看出艺术体操审美逐渐多元化,评判标准更加开放包容。中国队在2023年世锦赛获得5圈单项金牌,是我国首个艺术体操世界冠军。在今年世界杯帕拉约法利罗、塔什干等站的比赛中,中国队以极具中国风的编排,多次站上领奖台。这些突破性的成绩,令人对巴黎奥运会抱有期待。
这一奥运周期,国际体联首次允许自然人参加艺术体操比赛,放开了参赛的性别限制。这意味着艺术体操不再专属于女性,男性也可以在赛场上展现艺术魅力。为了长远发展,除竞技层面的规则完善和商业价值提高外,大众的参与支持同样不可缺少。樊铭说:“从视觉上看,练习艺术体操对提高人的体态、气质有明显帮助。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很多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艺术体操俱乐部和培训班锻炼。”北京市目前有将近30家俱乐部,今年五一期间,2000多名小朋友参加了各种各样的艺术体操大众组比赛,足见推广成效。
不过,在二线以下城市,艺术体操的下沉情况还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培训周期长、成本高,受身体发育的影响大,不少经历青春期的孩子会在身材控制、柔韧性方面遇到挑战。侴陶、隋剑爽这样的国家队优秀运动员,运动寿命基本在15年左右,20岁出头就淡出了竞技场。
16年前,艺术体操借北京奥运会的东风在国内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果。16年后,中国艺术体操希望在巴黎奥运会上用中国风再次闪耀世界,让这项运动的魅力经久不衰。
文 董杭峰 王健舒
来源:《新体育》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