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我的订单| 会员中心|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公告 > 中国女足的挫折反思

中国女足的挫折反思

尽管管理问题早已将中国女足困于泥淖,人员选拔捉襟见肘,但中国女足能否在失意之旅后认识自身不足,燃起希望的火花,走上复兴之路呢?

 

2023世界杯,中国女足经历了充满挑战和辛酸的征程后,踏入了荆棘之地。小组赛的三场比赛中,尽管有亮点,但个人能力、球队战术和应变能力中的缺点显露无遗。自女足世界杯创办以来,中国队首次未能晋级淘汰赛阶段,被越来越多当年实力不及“铿锵玫瑰“的对手超越,在泪水中迎来苦痛的现实。

 

技术欠精细,破局无力

本届世界杯,中国女足在面对力量型球队丹麦以及新军海地时,仍能保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核心球员之一张琳艳单防丹麦队长哈德尔时,在身高差距较大的情况下,通过对抗争顶成功。即使哈德尔利用力量和身高优势争得第一落点,张琳艳也可以依靠灵活性夺回球权。在对海地的比赛中,张琳艳通过个人能力制造点球,间接帮中国队获得胜利。

中国队还有多名球员在体格和速度处于劣势时,能通过个人技术争取主动。张睿在边路有不俗的纠缠能力,面对有体格优势的丹麦球员莫勒,她能护球后传出威胁球。吴澄舒在丹麦队三人包夹下护球分边,发起进攻。娄佳惠面对丹麦边后卫能展现出技术优势,下底后灵活转身传中。面对速度和力量俱佳的海地后卫提比塔•尤瑟夫,她摆脱对手的拦截逼抢,与队友配合制造进攻机会。

尽管最终结果不佳,但中国女足战术整体性和纪律性仍值得肯定。小组赛前两场的无球防守阶段,中国队能保持良好的防守阵型,回防速度较快,在体力充足的情况下,足以应付丹麦的长传冲吊和海地攻击群突击。队长王珊珊由中锋改打中卫,为后防线提供了较强的技术和对抗能力,拉高了防守下限。

首场比赛,丹麦女足虽然在体格上有优势,但战术简单,大多靠中卫长传,直接找到前场的哈德尔,再进一步组织进攻。这一战,双方机会寥寥,力量出众但缺乏技术的丹麦和技术较好但缺乏力量的中国队均无法突破对手,大部分时间在中场进行拉锯战。一旦对手在本方禁区附近拿球,中国女足会让中卫和边卫同时上前逼抢,弥补力量差距。

第二场比赛,海地虽然拥有多名效力法甲的前锋,但杜莫雷受伤未能首发,上半场虽然压迫强度颇高,未对中国队产生实质威胁。海地女足在防守中距离过宽,前锋及边前卫位置过高,中场有足够的空间供对手利用。可惜,中国女足尽管传接球技术合格,但除了右边路娄佳惠、张琳艳和姚伟组成进攻小组外,缺乏组织者提供联系的能力,在对手的逼抢压力下失误较多,使得进攻推进到前场30米区域后半途而废。

不过,中国女足在场上频频出现低级失误,带来诸多风险,其中以技术动作不规范、注意力不集中和判断失准居多,在体力下降期更加严重。例如,陈巧珠在掷界外球时手滑,导致球直接落到对方球员脚下。张睿在对海地一战中吃红牌,是动作不规范造成危险的典型。中国女足对队友传球落点和对方进攻路线的误判较为频繁,对技术细节的重视不够,成为惨败于英格兰的源头之一。

中国女足选材范围狭小,既缺少对抗能力合格的速度型选手,又没有足够强硬的中锋,主教练水庆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三场世界杯赛均无法通过运动战进球。唐佳丽和王霜均存在防守不足、对抗不佳的问题,这也是她们不常首发的主要原因。

 

负于英格兰,教训深刻

只看对丹麦的比赛结果,还难以体会到水庆霞口中“与欧洲先进球队的差距”,那么16输给英格兰,是中国女足在战术安排、临场调度、个人能力和精神素质方面,全面落后于欧洲一流球队的实证。

英格兰中场核心沃尔什受伤,无法出战对中国女足的比赛。或许是由于主帅威格曼在带领英格兰和荷兰夺得欧洲杯时,首发甚至替补顺序都十分固定,中国女足教练组未能预计到对方因三名主力伤缺而大幅变阵的可能性,这是大比分输球的根本原因。

本场比赛,英格兰采用三中卫踢法,20号泽伦姆替代受伤的沃尔什,由布隆泽和达莉两名能力较强的球员限制中国队边路,将詹姆斯从边锋位置内移。

泽伦姆表现十分可靠,进攻中与三中卫形成足够多的传接点,传球线路多样化,在防守中机动性阻止中国队反击,为中路提供强力保护。布隆泽前移,在边路高位组织进攻或大范围横向调度,拉扯中国队阵型。

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球队整体战术,中国女足整场比赛都无法应对詹姆斯带来的威胁。詹姆斯是一位空间嗅觉极好的球员,面对三到四人防守时,能带球吸引防守球员后送出妙传,也能在门前准确判断球路和防守薄弱区域,比赛中完成两个进球和三次助攻。

由于中国队防守起始位置通常由双前锋决定,英格兰显然对中国女足有充分研究。三中卫利用这一点,在中国队认为安全的区域,获得充足的时间横向转移,等待詹姆斯或泽伦姆回撤,形成局部人数优势,造成中国队防守混乱。

球队战术层面,英格兰队中场的人数优势让中国队极不适应,两名中场球员不得不同时防守泽伦姆、斯坦威和詹姆斯三名球员,极易产生混乱。一旦英格兰球员摆脱中国队防守,分边或直塞发起进攻,中国队措手不及。

上半场第23分钟后,中国女足一度在防守中变阵为433,希望吴澄舒突前后给对方三后卫带来压力。这一变化凸显了中国队求胜心切,放大了中场人数不足的劣势。

在丢第二球之后,中国女足的防守组织性已不复存在,上半场剩余时间中,放任对手三中卫在后场传接。两名中场球员跑位亦失去目的性,既没有贴身跟防干扰,也没有通过卡线拦截球路。漫无目的的跑动之下,中场始终有大量空间供对手利用,多次出现险情。

上半场第40分钟,英格兰获得前场右侧任意球机会。中国女足在定位球防守安排中存在严重不足。王珊珊和李梦雯发现无人盯防远端的詹姆斯,为时已晚,对方轻松破门。

下半场前15分钟,中国女足通过边前卫前压,对英格兰三中卫形成人数优势,通过积极的拼抢,一度占据场上主动,通过罚点球将比分追至13。然而高强度对抗后明显体力不支,上半场的危机重现,詹姆斯再度破门。

在战术被克制的情况下,中国队没有及时换人、变阵应对危机。第一次换人出现在第74分钟,还带来了新的灾难。第75分钟,刚换上场的古雅沙在左边路一次漫不经心的防守出球,直接为英格兰提供了快速反击的机会。疲于奔命的中国队双中卫追不上刚替补上场的凯莉,门将朱钰本可在禁区内用手接球,她的业余表现使对手打破空门。至此,“铿锵玫瑰”精神彻底崩溃。

英格兰球员本场体现出对战术的快速适应能力,与中国队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原本期待中国队压到更高的位置,因为她们必须取得胜利才能晋级,但她们只是保持阵型而已,而且没有找到解决办法”,英格兰主教练威格曼在赛后采访中甚至有一些失望。中国女足给了对手太多自由度,无论球员还是教练,都缺乏判断局势并及时应对的能力,这不是一味埋头苦练就能解决的。

 

玫瑰再铿锵,路在何方

由于女足商务开发和赛事组织不如男足完备,无论俱乐部还是国家队,都缺少足够的大洲级和世界级赛事。在世界杯等重大赛事前,除了小范围的友谊赛和实验性质的邀请赛之外,女足缺少相互交流和验证实力的机会。

雪上加霜的是,在过去三年新冠疫情的的冲击下,诸如潍坊杯赛、永川四国邀请赛等国际女足传统赛事尚未恢复,中国女足在世界杯前丧失了解亚洲之外对手的机会。

在国家体育总局2022年牵头印发的《中国女子足球改革发展方案(20222035)》中,提出了“完善女足竞赛体系”的整体要求,但女超联赛时间安排与世界主流大赛冲突,不得不为世界杯暂停,不仅不便于国家队集训,对联赛的组织亦有一定破坏。与此相比,日本女足赛季秋季开始,次年夏季结束,不影响国家队集训和备战世界杯。

中国的女超是全球运营成本第一的女足联赛,相对优越的报酬对吸引女性投入足球运动有积极一面。然而,整体、长期的国家队发展规划一直缺乏,各省为了短期利益各自为战。班达、特鲁瓦等外援能力过强,在女超赛场几无敌手,导致拥有大量国家队队员的上海和武汉女足只需要把球传给她们,就能轻松赢得比赛。战术简单化,国家队队员难以得到充分锻炼。

相比老一辈球员,新一代球员身体素质下滑也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美国女足在本届世界杯淘汰赛首轮折戟。目前在美国NWSL联赛中,除了出生于2000年的索菲亚•史密斯外,射手榜和助攻榜前列以巴西球员和年过30岁的摩根、杜恩等老将为主。中生代中没有足够多的能与高年龄段球员水平相近的本土球员,各俱乐部依赖老球星,国家队老化,平均年龄达28.5岁。

欧美国家有热爱运动的传统,在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视体育,美国更是长期把持世界女足霸主地位,有完备的女足青训系统,一次跌倒后,爬起并不难。但在中国,长期以来,体育为高考科目让路,体校学员就业出路狭窄且不明朗,改革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才提上日程。女足青训不是每个年龄段都有球员,也没有与国际足联的青少年比赛接轨,在系统上已经很难与欧美国家竞争。

本土联赛不能为国家队球员提供足够强度的磨练,“走出去”行不行?女超联赛体制上没有市场化,球员仍然归体育局管辖,合同和归属关系十分复杂。即使欧洲女足俱乐部有意引入,难度较高的转会操作往往使对方望而却步。如果体育局为本地利益而短视,球员继续满足相对优越的收入,对国家队未来有弊无利。相比之下,英格兰尽管本土女足联赛蓬勃发展,但顶级女足球员仍然积极走出去,到西班牙和美国,在女足先进国家交流经验,助推英格兰女足近年迅速崛起。

球员之外,与英格兰之战也凸显了中国女足缺乏好教练。早在2018年,时任中国女足青训总监孙雯就指出,发掘和培养教练将是中国足协推动女足青训的重中之重。合格的教练应当能在自己熟悉的体系内用对球员,能跟球员有效沟通,能理解球员特点,知道如何让她们踢得更好。国家队主教练要有一定的临场调度能力。没有足够好的教练,即使设计再多的方略,也缺乏实际的执行者。

在英格兰的女足发展战略中,明确了力争世界大赛冠军,同时展望投资和商务,使赛事获得更多的资源,保证长期发展,更多关注参与体育项目的人本身。大赛成绩被视为激励的手段,用以鼓舞更多人自发投身于足球运动,而不是单一的终极目标。

中国女子足球的发展,要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参与,为女足繁荣创造更加坚实的基础,为国家的体育事业贡献更多。

作者:陈舒瑶

来源:《新体育》2023年第9

新浪微博

热门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