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我的订单| 会员中心|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微访谈 > 洒河南的孩子爱踢球

洒河南的孩子爱踢球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三道河镇,距北京200多公里。当地有座山村完小──洒河南小学,周边4个自然村里的孩子不光要到这里读书,难得的是他们还能在这里享受足球之乐。
校风的引领
从镇里驱车沿山路而行,左侧是山坡,右侧是河沟,深秋的草木大多只剩枯枝黄叶,干涸的河床成了晾晒场,铺放着大片大片的山楂,典型的北方山区自然环境和生活状态。在这样的山区,如何能把一所小学办成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很值得看个究竟。
地处长城脚下的洒河南小学始建于1950年,当时校舍面积不过440平方米,5个教学班,5名教师。2007年,学校建起新的教学楼,硬件有所改善,但是,办学思想、文化建设、发展规划都不明确,教学质量也不高。直到2015年,学校才重新调整发展规划,逐步完善育人和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了治校方略。
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洒河南小学现有270名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一部分来自单亲家庭。学校分为10个教学班和3个学前班,有20名教师。如何立足于这样的生源和师资队伍实施全面育人,校长魏凤鑫动了不少脑筋,提出“家文化”的理念,从培育校园文化氛围入手,从“爱己、爱家、爱校、爱国”四个方面开展活动,树立“崇文、求实、创新、求精”的校风,让师生感受学校是充满爱与欢乐的家园。
在学校有限的场地开展体育活动很不容易,师生创造性地组织起阳光体育大课间百人竹竿舞活动。这本是源于南方少数民族的欢庆形式,集艺术与体育为一体,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观赏性和集体性等文化特征,有助于增强体质,缓解压力。洒河南小学的竹竿舞自编自创,内容丰富,多种打竿方式、多种跳法、多种阵势相融,每班各具特色,学生在活动中懂得团结合作,体验快乐。
有了这样的校园文化基础,2014年魏凤鑫在网上看到报道,习近平主席和夫人访问德国,看望在德国参加训练的志丹少年足球队队员并观看比赛,鼓励队员说:“我希望你们通过这次来德国培训,在中国青少年足球方面发挥带动作用。也希望更多的青少年投身中国足球事业。我看好你们,看好你们这一代。”
兴隆和陕北志丹县同样是山区,魏凤鑫动了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念头,也想试试。不懂的事情可以学,当初跳竹竿舞,北方没有这种舞蹈,觉得有点像体操,魏凤鑫就是从网上看着视频学起来的。这一次,校长要带头练球,组织活动,做好保障。
校长的目标
魏凤鑫今年44岁,父母都是当地农民。他毕业于承德平泉师范学校,上学时担任体育委员,田径项目在县运动会上拿过名次,练跨栏不知摔过多少跟头,才掌握要领。毕业后他曾在四五所小学任教,跟各种困难打过交道。
山里信息不灵通,2016年,两个学生在承德体校游泳班招生时得到试训机会,从教练那里得到承德市要举办首届市长杯足球赛的消息。魏凤鑫坚持要带学校的小球队出去参加比赛,就是想看看外边的孩子怎么个踢法。如今,坐在镇上一家小宾馆里讲起这段往事,魏凤鑫还像当时那样兴奋:“我们先在学校里练了一周,7月18日,开着面包车,带着行李铺盖、锅碗瓢盆、蔬菜粮油,来到赛地。住宾馆太贵,就租下一套三室一厅的民宅,半个月要1500元,我自己下厨做饭。比赛一共14支球队,我们没能进入前四,就算第五名吧。球队队长被选中代表承德参加在保定举行的省里比赛,真长了见识。但是,连省里都有人质疑我们,说‘没有教练,又有风险,为什么非要参加比赛呢?’其实,我不是为了出名,就是想让农村的孩子能跟别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2017年第二届市长杯赛,魏凤鑫给参赛学生购买了保险,他说这是必须做的,对孩子是个保证,对家长是个交代。
建设特色学校,一定要全校师生都来参与。魏凤鑫借来8000元,给每个学生买了一只足球,实现了一人一球。他说:“我知道家长对校园足球认可度还不高,买球的钱必须由学校出”。
校园里一下子添了这么多足球,教学楼是单面建筑,球没地方放啊。魏凤鑫和老师们想办法,制作卡圈,将球挂在墙上。铁圈不行,把墙皮刮掉了。塑料圈也不行,怕晒怕冻。后来,他们将钢筋焊接,制成可移动的球架,在教师墙外拼接成英文“I love football”,学生们将球整齐地码放起来,校园里又多了一道风景。
魏凤鑫说:“洒河南小学的校园足球活动,注重普及和坚持,追求快乐和健康,年纪越低的孩子兴趣越大。2018年,幼儿班也实现了一人一球。全校每个班都有男女足球队,每年5月份进行班级比赛,11月8日为全校足球文化节。有了知名度,县教育局增加了拨款,社会企业资助装备。球队应邀参加了北京晚报杯城际比赛,孩子们走进奥体中心,非常兴奋。虽然踢不过强队,但学生们自信心提高了。我们给孩子们购买印着国家队标识的队服,教育他们要爱国,鼓励他们比赛要拼搏。”
国庆长假期间,北京习明俱乐部的家长和孩子们带着文具来到洒河南小学,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踢球,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学校布置的寒假作业有踢球的内容,学生家里也要准备一只足球,一人一球成了一人两球。
今年疫情发生后,学生们在家上网课,坚持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居家健体,不能上班的家长也陪着孩子在院子里对着墙踢。
足球甚至可以改变学生待人接物和学习态度。有足球活动的日子,孩子会提前告诉爷爷:“今天放学要踢球,晚一点来接我。”一个特爱踢球的学生向老师保证:“考试我一定要得优秀!”他说到做到。
2020年11月12日,由教育局拨款60万元铺设的人工草皮球场交付使用,孩子们激动得都想上去打个滚儿。足球走向社会,外地的企业赞助了球场围栏,家长出钱买球买服装再也没有阻力了。
教师的心血
52岁的杨福永是一名普通教师,教数学,当班主任,一干就是半辈子。这位个头不高的老师喜欢体育,但从来没有学过体育专业,更不要说教孩子们踢球。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他跟魏凤鑫的想法不谋而合,但是,没有球场,没有球队,从何做起呢?他从四年级学生中挑了三个,包括自己那个跑得快跳得高的侄子,买了几个球,在土场上摆了几个矿泉水瓶充作标志桶,就这样踢起来,希望能一点一点带动更多孩子。一年以后,球队有十几个人了。
校园里原本就不大的操场已经硬化,学生们踢球跌倒,轻的也会擦破皮,重的发生了骨折。杨福永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一连几天早晨在自己家那片杨树林里转圈,又和魏凤鑫骑着摩托车到周边找地。直到有一天运木材的车子从校门外经过,魏凤鑫才知道杨老师悄悄砍掉了一亩多杨树林。那片地离学校只有100多米远,无偿提供给学校的孩子踢球用。半成材的杨树卖不了多少钱,妻子有气,邻居不解,“他喜欢足球,由着他吧”,杨福永还是得到了家人的理解。
随后,魏凤鑫和杨福永借来铲车挖出树根,利用周末和暑假赤膊上阵,自己动手填坑平地,推出一块20米宽、40米长的小球场。河滩地加矿尾砂,还挺平整,用水泵从河里抽水喷湿,过一会儿又干了,孩子们踢起球来暴土扬烟,乐在其中。魏凤鑫听取热心人的建议,从河边挖出一块大石头,立在场边,上面刻了“河畔球场”四个大字。
杨福永住家就在学校旁边不远处,女儿进了业余体校打乒乓球。山区小学的教师大都如此,什么课都要教。他是全校年纪最大的老师,身体并不好,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自从开展校园足球,杨福永从不放过学习足球专业知识的机会,先后参加了县、市和全国小学教师足球培训,在校内既教学生又教老师。每天上下午大课间总共一小时,全部用来开展足球活动,师生全员参与,远看场面非常热闹,近看满脸大汗淋漓。
看着杨福永实在辛苦,魏凤鑫决定让他不再兼做其他工作,成为学校第一位专职体育教师。即便这样,10个教学班的体育课加上足球活动,杨福永只能是累并快乐着,他撂不下。
外教的助力
足球发展离不开热心人士相助。由北京星未足球俱乐部牵线,来自刚果共和国的奥扎拉受聘担任洒河南小学东兴足球俱乐部教练。
奥扎拉34岁,曾在刚果共和国甲级队踢球,后因对俱乐部做法不满,不愿通过金钱交易换取出场比赛机会,正在踢球的好年纪,却不得不离开了赛场。随后,他考取了欧洲足联的C级教练员证书,7年前来到中国,先后在浙江和北京从事足球教练员工作。奥扎拉是个勤奋的年轻人,努力学习汉语,在首都师范大学读完了博士。他的中文老师为这个黑人学生起了个中文名字,叫李党。奥扎拉欣然使用这个名字与人交往,在训练场上被称为“李指导”。
在中国,奥扎拉教过孩子,也教成年队。两相比较,他更愿意跟孩子们在一起,觉得小孩子喜欢提问题,接受能力强,学得也更快。有的孩子只会用一只脚踢球,他说,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就不分左右脚,球在哪边,就用哪只脚踢,踢不好没关系,要鼓励多用踢不好的那只脚,用多了就会踢得好,没有人生下来就是两只脚都会踢球,总用强的一侧,以后弱的一侧就更弱了。
奥扎拉指导训练严格,不急不躁,不断提醒孩子们要耐心,不求快,一定把动作做正确,没有达到要求的不算数。“抬起头,看前面,不要弯着腰踢球”,他大声纠正孩子们动作中的错误。
在河畔球场,奥扎拉认真点评孩子们的表现。走在满是碎石、坑坑洼洼的小路上,他说,自己家乡的条件比这里差多了,虽然不像这里有这么多的山,但也没有像这里这么好的球场。在刚果,踢球的地方脚下什么东西都有,就是没有正规标准的足球,经常摔得很疼。孩子们喜欢踢球,不管什么球,能踢就很开心。中国的学校里现在有这么好的球场供孩子们活动,政府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不过,场地差也有好处,孩子们以后遇到好一点的球场,会特别兴奋,在条件很差的地方能踢,换到任何地方就都能踢。
训练课结束后,奥扎拉和孩子们一样余兴未尽。他说:“我很感谢中国朋友把我带到这里,这是一段很重要的经历。我希望能帮助这里的孩子们踢好球。”
奥扎拉回头又看了看河畔球场,说:“这块特殊的球场很值得纪念,将来孩子们长大后,回来看看自己曾经踢过球的地方,很多童年记忆都是快乐的。”
洒河南小学开展足球活动之前,山里的孩子生活环境闭塞,见识窄,看到生人会躲着走。如今,见到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会主动问候:“老师好!”“教练好!”一只足球让孩子们跟素不相识的外国人走得很近。跟着“李指导”上足球课,孩子们的感受就是“开心!”
短短几年,从3个孩子踢球发展到全校300人踢球,连女教师都跟学生们一起颠球。球场上播放着校歌,那是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郝连斌编写的《小小足球少年》。魏凤鑫说:“开展校园足球不是一代校长和老师就能完成的,我们不因学校小而缺失功能,目标就是在山村和街巷都能看到孩子们踢球的身影。”
作者:文/图 汪大昭
来源:《新体育》2020年第12期

新浪微博

热门资讯更多